人工智能和教育信息化成热点 极课大数据详解其中缘由

来源:中国教育装备网   2019-03-21 阅读:7

  今年两会,人工智能和教育信息化再次成为热点,纵观近三年的两会报告,从“教育资源均等化”到“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再到今年“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教育从未在两会缺席。

  作为全国最早推出精准教学服务的平台,极课大数据从成立之初,就在探索如何在不改变教师的原有习惯、整套系统要高效易用的情况下,深入一线教学场景,实现减负增效,协助教师更好教学,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学生情况,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推动教育公平。如今,极课大数据服务3200多所学校,成为国内领先的K12阶段大数据精准教学服务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举行极课应用能力比赛

  精准教学是大势所趋

  据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代表委员以及相关人士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有利于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助力教育公平,建议加大应用推广,并完善政策措施,构建既鼓励企业创新又维护师生权益的产业发展环境。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大数据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教育”中的重要核心部分,在现阶段的“互联网+教育”中,大数据技术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强化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精准教学。

  极课大数据自主研发的AI教育智能平台,可以在不改变传统大班教学模式基础上,通过图像识别、计算机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对作业和考试等数据动态化采集,并进行大数据智能分析。该智能服务平台拥有海量题库,不但可以为老师提供精准、清晰的数据决策支持,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适应学习资料及学习路径;为家长提供详细的学情报告。

  通过高频次、常态化的数据采集,极课大数据已经形成了精准教学的模型,并不断推陈出新,从系统延伸至教学方法。极课大数据精准教学研究院于2018年起联合极课使用优秀学校、国内知名大学,挖掘提炼极课微教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极课大数据创始人兼CEO李可佳称,近年来,硬件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如“三通两平台”等,这为智慧教育的普及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实践向个性化教学、延展教学深度与广度等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探索。“在‘互联网+教育’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教和学都变得越来越智能。”

  因材施教变为现实

  “信息技术不会取代教师,但是会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必将取代不会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精准教学已经得到了老师们的普遍认可。

  在引进极课大数据教学系统后,不少学校已经将其作为常规教学辅助手段,“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敞开怀抱,拥抱信息化教学,拥抱极课大数据系统,他肯定能够从高一开始的每一周的练习,每一个月的练习,期中、期末大型考试,甚至包括一些重要内容的作业的学情追踪数据,找到这个学生,这一批学生,这一类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如果共性问题能解决,个性的问题也能解决,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一定能大幅度提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使用极课大数据系统的原因。”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副校长黄永东表示。

  越来越多的学校真切感受到了极课大数据在推进精准教学方面的作用。正如河南省汝阳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李新念反馈说,“引入极课大数据系统以来,该系统在教师备课、考试、课堂反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极课系统,老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情,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与训练,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教学成绩。”在汝阳一高参加的豫西名校联考中,一本上线数从原来的300人,提升到600多人,二本上线率突破90%,三个年级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提升的良好局面。

  2018年,三门峡市一高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效益,利用极课大数据实施精准教学,全力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2018年高考在中招一本目标生仅有9人的情况下,创造了高考一本115人的佳绩,实现了低进高出的教育目标。2018—2019学年上期期末统考三个年级11个学科平均分位居全市第三名,优生最好成绩进入全市前20名。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

  配合教学系统,在教学方法方面,极课大数据也进行了深度挖掘。2018年极课大数据精准教学研究院提出“1311精准教学验证流程”,推出极研院首个微教法,该微教法基于浙江衢州高级中学1553教学法提出,以极课数据分析诊断为依据,以“1次精讲——5题变式训练——5天后3题同类变式题型检测”为教法指导精准教学,经过半年实践学校文化科本科上一段人数是往年3倍,超额完成年前制定目标。

  从最初在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诞生,到现在覆盖570多万老师、学生及家长,拥有校本题库总量1000多万,考试作业数据2000多万条,教师激活率接近90%,极课大数据正在悄然改变中国的精准教学进程,因材施教正在成为现实。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