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30米的原油罐起火怎么办?发生交通事故槽车如何处理?6月14日至15日,北京市石油化工事故灭火救援综合实战演练在房山区燕山石化厂区举行。据悉,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15个支队、121辆消防车、700余名指战员参加了此次演练。
14日下午2时,室外温度高达35摄氏度,演习正在进行。“事故”现场,4个直径为30米、高25米的原油罐正“呼呼”的冒着黄绿色的浓烟,发出刺鼻的气味。呼啸而至的消防车还未停稳,五位全副武装的消防员身手敏捷地从车上跳了下来,迅速架起三只水枪、一只水炮对准正在“发威”罐体进行喷射,其中一只水枪对准冒出浓烟的管口进行近距离喷射,巨大的水花散起了层层水雾与浓烟混合在一起,现场空气中的刺激性慢慢变弱。
现场指挥员介绍,危险的化学品起火不同于普通火灾,根据罐体内液体种类和体积的不同,内部温度也不一样,有时候灭火过程会达到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
水枪和水炮的主要作用是对罐体周围进行降温和堵漏,如果罐内液体流出,形成“流淌火”,那就会极大的增加救援难度。在现场,工作人员启动了着火罐和邻近罐的自动喷淋设施以及固定消防灭火系统,进行灭火。
据了解,本次演练共设置“精细化工装置事故处置”、“内浮顶储罐事故处置”、“液化烃球罐事故处置”、“外浮顶原油罐事故处置”和“交通事故槽车事故处置”等5个具有代表性的石油化工事故场景,全程历时36个小时,涵盖59项战术处置环节、252个技战术要点,规模大、时间长、难度高、强度大,整体特征明显。
演练中,从119指挥中心接警调度,到各参战力量投入战斗,整个处置过程贴近实战;从选取典型事故到模拟灾情变化,所有假想情况贴近实战;从中队指挥员初战组织到全勤指挥部到场统一指挥,作战指挥层级衔接贴近实战,最大限度营造实战环境,减少“演”的成分,提升“练”的效果,切实让队伍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
此次演练,重点训练对象是各区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按“你指挥、我评判”要求,既当指挥员又当评判员,全程参与,并通过演练控制随机注入突发情况,考验现场组织指挥和临机反应能力。
坚持“训研结合”,所有演练科目采取无预案、无预演的方式,不规定处置流程,不限制处置方法,全部由现场指挥员临场决策指挥。特聘6名灭火救援专家到场观摩指导,找问题、补不足,规范行动处置规程。
如遇重大问题,演练过程随时叫停,全体参演人员针对现场采取的技战术方法,畅所欲言、热烈讨论,将技战术研究贯穿演练全程。
通过分析北京市辖区内石油化工火灾风险区域,以及历年来石油化工火灾特点,此次演练设置的科目代表性强、覆盖面广,涵盖了工艺技术处置,公安、交通、医疗、环保等应急联动部门协同行动,现场行动既相对独立又协调配合,全力以赴、反应迅速,全面考察和检验了首都消防救援队伍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