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会展以开放胸襟汇聚全球资源

来源:中国贸易报   2019-03-05 阅读:6
3月21日至23日,第100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糖酒会)将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国际展览展示中心(以下简称西部博览城)举办。素有中国食品行业“晴雨表”之称的糖酒会,始创于1955年,是举办最早的大型专业展之一。作为市场和行业共同创造和培育的知名品牌展平台,糖酒会见证了中国食品和酒类行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见证了成都会展业的发展和成熟。
  
  自1987年起,今年已是糖酒会在成都举办的第30次。从起初在成都旅馆举办到成都沙湾会展中心,到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再到西部博览城,其规模将超过21万平方米,成为历届规模最大的一届。由此可以窥见,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的轨迹以及其会展业国际化影响力的提升。
  
  1去年实现“三突破”
  
  2018年,是成都会展业飞跃式发展的一年,也是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的一年。除荷兰皇家展览集团(Jaarbeurs)、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VNU)、意大利展览集团(IEG)相继进驻外,法国智奥会展集团与成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德国慕尼黑博览集团宣布,全球最大环保展IFAT的中国子展——首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将于今年6月在中国西部博览城举办,并与中国西部博览城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随继,瑞士迈氏集团也到成都进行了MICE市场调研。而随着中欧国际会展业合作圆桌会发布的《中欧会展业合作成都倡议》,决定将成都作为欧洲会展企业、机构拓展中国西部会展市场的“首要登陆城市”。
  
  在业界看来,国际会展大鳄先后落地成都,在谋划中国西部会展市场的同时,为成都会展业注入了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进入成都市场,是在两年调研和准备的基础上做出的慎重决定。”国际展览业协会(UFI)亚太区主席、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总裁仲刚表示,一方面是成都在政策上对会展业的支持,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西部城市崛起不可阻挡,而成都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可以看出,上述国际会展大鳄们密集布局成都,看好的是成都发展会展的实力。
  
  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最新发布的《2017年度全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显示,成都凭借抢眼的“国际化合作”和其他各项均衡的指标表现再度入选了2017年度“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位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
  
  “成都已成为全国会展‘第四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认为,在中国各大城市中,将会展业发展定位于“国际会展之都”的只有成都和上海,而成都以生态圈理念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会展发展新空间,建设会展经济新高地,构筑会展产业新生态,打造中西部会展新地标,塑造对外交往新名片,会展业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成都市博览局主要负责人说,成都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而国际会展之都就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大会确定的建设“三城三都”战略目标之一,是打造开放经济高地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成都会展品质、会展规模、会展影响力持续提升,举办了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第二十二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大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二十二届全体大会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会展活动。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会展经济保持稳中快进、健康发展的态势,会展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突破”。成都举办重大展会活动689个,其中国际性展会156个;展出面积1024.1万平方米,首次突破千万平方米大关;会展业总收入1090.8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参展参会人数达1.06亿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
  
  2“国际会展之都”赢国际赞誉
  
  从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出发,沿成都天府大道一路往南,前行15公里,就是位于天府新区秦皇寺中央商务区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这里将是成都未来会展经济发展的“热土”。
  
  在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的专场推介吸引了国内外90多家企业参加。
  
  “随着西部博览城成为国际展贸平台的中心枢纽,天府新区会展功能区的进一步发展,成都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会展业的高地指日可待。”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桑敬民表示,目前,上海有会展企业600多家,除了引进来办会,上海会展企业也要走出去。今后,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将积极推动上海和成都两地会展企业学习、交流和合作。
  
  为什么是成都?为什么是会展?为什么是国际会展之都?对于一座拥有冲刺世界城市的千年古城——成都来说,为何要以会展业为载体推动高质量发展,厘清这三个逻辑尤为关键。
  
  “选择会展,更是成都把握时代发展机遇的一个抉择。”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CEO汤继强认为,会展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被誉为“触摸世界的窗口”和“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是联接世界的桥梁、创新发展的引擎,可以形成跨产业、跨区域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人流。
  
  “世界城市排名前50位中有30个为国际会展名城。国际会展名城的发展历程表明,重大会展和赛事的影响力就是生产力、主办权就是发展权。”成都市博览局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实际上,成都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相比国内沿海城市,距离欧洲、中亚更近,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都更具优势。成都与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17个国家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94个,世界500强企业落户285家,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14条,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跻身世界机场50强,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畅通“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22座城市,完全具备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通达条件。
  
  波兰会展行业协会主席贝娅塔·科泽拉说,成都这几年会展业发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加强合作,进一步推动成都会展业的国际化。
  
  意大利会展协会董事会成员皮埃特罗·皮奇内蒂说:“中国市场为意大利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成都这几年会展业发展迅速,意大利也会抓住这一机会加强合作。”
  
  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亚太区总监努尔·艾哈迈德·哈米德表示,成都这个城市非常大,发展也很快,文化历史底蕴厚重,在这里的体验让人感觉很快乐。希望通过开展成都会展数据研究和人才培训,推动成都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
  
  得益于国际化水平的市场主体培育和入驻、先进完备的会展基础设施、完善高效的会展服务功能、国际顶级的展览和会议汇集以及健全的政策法规制度,当前,成都正以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为龙头,联动世纪新国际会展中心,加快打造“一带一路”会展门户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根据成都会展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年举办重大展会活动1000场,展出面积1100万平方米,会展业总收入达1530亿元,国际会展之都雏形初现。
  
  3“四名”行动计划促会展能级进阶
  
  “会展功能区这个概念,是成都率先提出的。在全国其他地区,一般叫园区、综合体或集聚区,但成都的会展功能区更多的是从功能方面来体现它的价值。”袁再青说,“这充分体现了成都市对产业功能区最新的定位,未来的产业功能区将是构建产业生态圈与创新产业链的重要载体,是新型城市社区。”
  
  “从综合体到集聚区,从功能区到生态圈,会展业的认知在不断深化,会展业的产业背景也在变化。”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陈泽炎认为,当前,会展业的发展是要考虑如何将城市的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融合起来,要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的“桥头堡”“集中点”,形成“会展+产业+功能区+投资促进”的大会展格局,建成全产业链和完整的生态圈。而成都已在实施这一“大会展”模式创新,无疑是走在了前头。
  
  “各大会展城市在政策扶持、立法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会展软环境等方面都有大力投入,支持会展业发展。”陈泽炎说。
  
  “成都既要做好会议的承办,也要办好各类展览,做‘全能型’选手。”在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诸丹看来,相对于深圳的“展”强、杭州的“会”强,成都的会展业发展更为均衡。
  
  据了解,打造“名展、名馆、名企、名业”是成都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的重要抓手,也是成都建设会展经济产业功能区,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加快建成“一带一路”会展门户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会展之都的重要载体。
  
  不仅如此,建设国际会展之都,成都还实现了以“一站式、专业化、人性化”为内涵,以“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城市”为外延的成都会展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举办展会的便利性。同时,聚焦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会展业低碳、环保、绿色发展,逐步推进绿色会展改革,制定《成都绿色会展标准》,出台激励措施,加快对绿色环保的高科技展示手段的研发、推广、应用和引进,鼓励引导全产业链共同展现成都会展业新面貌,步入新台阶。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明天,会有这样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成都市民在家门口欣赏顶级科幻作品、观看全球最具趣味性的警察和消防员大赛、切身体验现代牙科医学和环保技术的提升等等。而世界也可以在2019年通过更高规格、更高频次的会展活动搭建的交流之桥,来到成都,了解成都,在成都发现共赢的机会。


标签: 成都会展业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