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成就——从艰辛创业到百舸争流的中国乡村产业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2019-09-12 阅读:67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如何建设好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重大课题,很多仁人志士为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从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到晏阳初的“河北定县试验”,再到梁漱溟的“山东邹平试验”……但由于当时的国家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内忧外患,他们的探索很难深入下去。

从历史深处走来,农业农村农民今天被重视的程度前所未有,其中一个重要的大前提便是“产业兴旺”。产业兴则乡村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乡镇企业逐渐发展而来的乡村产业,经历了从艰辛创业到百舸争流的蜕变过程,走出了一条伟大的蝶变之路。

从艰辛创业到“异军突起”

回首来时路,照耀远行心。1949年的中国,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有86元,人均300克的钢产量连人均一把锄头都满足不了,更别提有什么乡镇企业了。

乡镇企业的母体是地方工业及社办工业。江苏无锡,这个被认为是乡镇企业发源地的城市,见证了新中国乡镇企业的从无到有。在绝大多数农民刚刚吃饱肚子的时候,该市春雷造船厂便做到了户均收入千元。

自建国初期实行国家工业化、允许发展地方工业包括社办工业以来,1959年社办工业企业70万个,总产值100亿元,约占农村工农生产总值的16.75%。1977年,社队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32亿元,农村非农劳动力和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比重分别达到4.67%和21%。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著名学者费孝通教授在改革开放初期说过:“社会工业的这种强盛的生命力和普遍的适应性,不能不使人联想到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草根深深地扎在泥土之中,一有条件它就发芽,就蓬蓬勃勃地生长。”

费孝通的这番言语有其道理。单一公有制经济容纳不了日益增长的就业需要,特别是不能吸纳“包产到户”后几乎瞬间释放出来的巨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两个因素让乡村企业开始“春风吹又生”。

乡镇企业的出现让村里也有了或大或小的产业,这让农业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转化为产业劳动力,农村社会出现新的活力。1978-1991年平均每年增加就业621.7万人。

据统计,1978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为2826.56万人,而到了1991年,这一人数则达到了961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21%;1978年,乡镇企业增加值为209.39亿元,1991年达到297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26%,占农村增加值的比重也达到35.74%。

从“二次创业”到转型提升

改革春风吹满地。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促进乡镇企业摆脱了计划与市场争论的羁绊,大踏步登上经济社会舞台。

时势造英雄。在这个巨变的时代里,有些人抓住了机遇,在时代浪潮的洪流中成为了时代的“领头羊”,他们为乡村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甘肃张掖市前进村的马志祥就是其中之一。1980年,彼时成绩优异的马志祥由于交不起学费,最终放弃学业。辍学的两年里,马志祥干过各种各样的活儿:放羊、跟师傅打零工……如今马志祥的生意也越做越大,2001年,马志祥全身心返乡带领村民搞温室大棚,成立了前进牧业公司。目前,前进牧业总资产已达16亿元。

还有许许多多的“马志祥们”成为改革开放的开拓者,他们开办乡镇企业,发展乡村产业。正是在这些人的推动下,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从1991年的9609万人上升至1995年最高峰1.35 亿。在乡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从1991年的3.9亿下降到1996年的3.482亿。

1996年,我国农产品供给从总量不足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这一阶段,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但乡镇企业没有能力安排这么多,大量的农民工开始外出务工经商。

期间,中央在“三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吸引大量乡镇企业回归农业,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一直到2011年,乡镇企业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10年间提高了2.21个百分点,接近1/4;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达到32.5%,接近1/3。

从创新发展到百舸争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向农村延伸拓展,乡镇企业开始走出一条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带增收的良性互动局面。

各地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农业农村资源,以农民为主体,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重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形成了大批乡村产业。现代种养业稳步推进,2018年,粮食产能连续7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品牌达10万余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400个。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加速推进,规模以上加工企业7.9万家,主营业务收入14.9万亿元,加工转化率65%。农村创新创业风生水起,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780万。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吸引30亿人次休闲度假;农村网络销售额突破1.3万亿元,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乡村产业集群大量涌现,各类乡村产业园1万多个。产业融合渐成趋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在县域生产总值中占比不断提高。

如今,一批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的乡村产业,正在广阔天地中不断成长、蓄势待发,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19年6月17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产业。乡村产业包括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7月12日,全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在江苏扬州召开,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就乡村产业振兴作出部署。

撸起袖子加油干。江苏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黑龙江省坚持特色支撑,河南省发展产业集群,陕西省实施现代农业“3+X”工程……各省如今干劲十足,纷纷出台配套措施,着力兴旺乡村产业。如今,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乡村产业齐头并进局面,在全国渐成燎原之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乡镇企业到乡村产业,正呈现出产业快速发展、业态类型丰富、带动扶贫明显的特点。这些都是为了城乡发展更平衡更充分,为了让广大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了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为实现全面小康和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